南寧,這座廣西最大的城市,因其四季如春的氣侯,獲得“綠城”的美譽;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城市以及國家“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而現在,南寧正在以其對電動自行車管理獨特的“南寧方案”在業內聲名鵲起。是什么樣的經驗把很多部門、很多城市的“老大難”問題變成了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中央權威媒體競相報道的“南寧方案”?帶著疑問和期待,7月25日,中國自行車協會在馬中超理事長的帶領下走進廣西南寧和貴港,學習電動自行車管理經驗并組織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臺州、江西等主產區地方協會召開了全國電動自行車管理座談會。
“不能只看其亂不看其便”
電動自行車低碳環保又是剛需
南寧曾被稱作“騎在摩托車上的城市”。2002年“禁摩”后,摩托車得到有效控制,電動自行車數量卻急劇上漲。截至今年8月底,南寧城區范圍內登記在冊的電動自行車170萬輛,仍以每天1600輛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兩人就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出行比例達到33.98%,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不僅是南寧,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在全國遍地開花,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2016年1-5月,電動自行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1077.3萬輛,同比增長7.9%;主營業務收入321.2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利潤總額18.7億元,同比增長18.5%。出口的表現更是越來越好,1-5月共出口56.1萬輛,同比增長22.1%;出口額2.4億美元,同比增長18.0%。其中亞洲和歐洲市場占了我們出口的八成以上,同比分別增長了29.4%和16.6%。所有的經濟指標全是正增長。雖然從2014年行業開始進入拐點,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消費者對電動自行車交通出行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今年電動自行車的產量還將維持在3000萬輛左右的規模。
對此,中國自行車協會馬中超理事長表示,電動自行車確實是好東西,這不僅是我們行業的自信,也已經是社會各界的共識。有力的數據也證明了我們的產品的確是百姓需要的,是緩解城市出行難這一民生問題的好選擇,是新交通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聯想馬車時代,汽車也曾不被看好,說明對新事物的接受是要個過程的。何況電動自行車是國家戰略層面推進的新能源的最大載體,是助力實現山清水秀、天藍氣爽的美麗中國的低碳環保產品,所以才有“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被明確寫進黨中央文件。
馬中超坦言,南寧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南寧交警支隊李小龍支隊長說過的一句話令其感動——“盡管電動自行車常常在城市道路上‘惹是生非’,但不能只看其亂不看其便。”
“兩千警力管好170萬輛電動自行車”
“以人為本” 還電動車以“路權”
再好的產品,也需要規范管理。電動自行車作為廣泛參與社會出行的公共產品,更需要規范管理。事實上,這一產品自誕生以來,監管就始終存在。據了解,全國各地有近300份不同層級、不同區域的監管文件,但操作性強、行業和消費者認知高的鮮見。馬理事長表示,破解電動自行車管理“老大難”,關鍵在管理思路的轉換,更多地考慮以人為本、以民為天。
南寧的做法,無疑給各地管理部門提供了一個樣本。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南寧創造性地推出了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新模式,即對電動自行車違法當事人,一律責令參加現場交通安全學習。而“看、聽、說、讀、寫”就成為對違法行駛的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做出的“處罰”——不以罰款為目的,而是組織他們“看、聽、說、讀、寫”交通安全法規。
今年4月1日起,南寧警方在全市設置了30個固定學習點和38個簡易學習點,并購置了電視機、擴音器、空調、風扇等設備,由民警、協警專人負責管理,每天可組織安排電動自行車安全學習1萬人次以上。“以學促管”模式實施后的直接效果就是:南寧市電動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的違法違章數量下降超過65%。
在馬理事長看來,“以學促管”是“南寧方案”的核心,通過扮演“四大角色”——交流場、導向標、減震閥、推進器,最終推動電動自行車管理的“三化”——科學化、規范化和常態化。說白了,“南寧方案”就是協調電動自行車與行人、機動車的關系,規范電動自行車行為,解決電動自行車引發的問題,化解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矛盾。
“這讓我感到行業呼喚多年路權,終被理解和認同”,講到這,馬理事長有些激動,“如何兼顧出行效率與交通秩序,路權之爭是關鍵。且因為這份理解和認同來自交管系統,更顯珍貴和難得。”
對南寧有關管理部門提出的“使用電動自行車行駛的權利,乃是行人通行權利的合理延伸與適當擴展”的觀點,馬理事長表示高度贊同。構建有序的交通體系,是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及管理首要的目標。而有序的交通體系,必須要合理尊重行人的通行權利與機動車的通行權利。在這兩項權利中,前者應該是城市管理者予以優先保障的。也就是說,在南寧市相關管理部門眼里,保障電動自行車的行駛權,是放在了和保障行人步行權利的同等高度上。“這座城市的人性化程度,完全可以從中窺之。”馬理事長說,對當地政府管理部門的智慧和能力,行業必須點贊。南寧通過智慧和創新,摸索出了一個以“兩千警力管好170萬輛電動自行車”的“南寧樣板”。我們的確該認真研究下“以學促管”的“六個學”,弄明白發揮效用的關鍵點在哪里。
善用區位優勢提高競爭力
標準修訂國家層面歸口有望破題
雖然推出了“南寧方案”,但南寧并不是電動自行車主產區,反而是廣西的另外一個城市貴港,利用其西部地區第一大港的區位優勢,成為電動自行車生產基地。7月26日,各主產區協會代表在馬中超理事長的帶隊下,參觀了華奧、驪駒、騰晨等生產企業,并于貴港市副市長韋朝輝及工信委、港北區相關領導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馬中超理事長表示,貴港企業要以豐富產品線的方式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利用貴港的區位優勢積極將產品向東盟拓展,打造中國——東盟新能源電動車產業基地,做中國電動自行車出口東盟市場的新橋梁。
而無論是電動自行車生產制造和監督管理,都離不開國標的“保駕護航”。座談會期間,馬理事長還對大家關心的國家標準的修訂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說明。
他表示,現行的1999版電動自行車國標嚴重滯后,新國標又由于種種因素沒有出臺,部分省市制定的管理辦法寬嚴不一,給企業生產造成較大困擾,也嚴重影響行業的規范、有序、科學發展。
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目前電動自行車國標的制修訂工作已轉由工信部牽頭負責,重新召集七方面人才共同制定一個強制性國標。此前工信部已在北京連續召開了兩次行業座談會,傳達上級文件精神,聽取行業意見。中自協、主產區行業協會、行業骨干企業、標委會以及分標委等都派出代表在會上充分闡述和表達了自己和行業的觀點。對接下來的工作,行業將予以密切關注并積極參與。
基于這一新變化,馬理事長也對“南寧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希望。他說,希望在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出臺后,南寧能經得住考驗,依舊可以結合實際拿出可供其它地區學習和借鑒的“新南寧方案”,這對于南寧乃至廣西自治區都將是必須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