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中國乳業龍頭伊利公告表示,伊利參與了澳大利亞Murray Goulburn Co-operative Co. Limited(邁高公司)的戰略發展方案事項,但有關媒體“伊利的要約報價估計為每信托單位 1.2 澳元,幾乎是邁高宣布資產出售前信托股價的一倍”的報道不實。
伊利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經評估后,提交了謹慎的非約束性戰略發展方案建議書。盡管伊利的公告措辭看起來相當謹慎,但這一最新舉動,表明伊利早先確定的國際化戰略,仍在按部就班推進。
這幾年,伊利的成績單讓人矚目。伊利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這些年來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6年,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606.09億元,凈利潤56.69億元。2016年凈資產收益率達到26.58%,位居全球乳業第一。今年7月在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蟬聯亞洲乳業第一,位居全球乳業8強,連續第四次入圍全球乳業前十。
盡管伊利實力大增,在乳業確立綜合領先優勢,但變得更國際化仍舊是它的戰略之一。伊利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全球市場體系的骨干大網。伊利稱,它通過整合全球優質資源,試圖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但和眾多中國企業一樣,“出海”的經歷往往難以一帆風順。首先,就要過中介機構這一關。在國外一些中介機構的眼里,“出海”的中資企業,不啻一塊“肥肉”,如能炒高標的價格,便可從中輕松牟利。
伊利的公告顯示,貌似它這次也被“套路”。
除了要面對并購交易中的博弈,中企出海還要面對國際同行帶來的壓力。國際競爭對手,因為競爭關系在競購中排擠中國企業,并不罕見。即便中國企業的實力和條件不錯,但也往往會有意選擇競爭關系弱的企業作為買家。
2010年,正當光明食品集團以為即將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西斯爾(CSR Limited)之時,豐益國際突然宣布與澳大利亞CSR公司達成協議,以17.5億澳元的代價(14.72億美元)買下CSR公司的糖和再生能源業務。
此外,中資企業還必須咽下東道國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苦果。此前,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時,因為經歷了美國反壟斷審查,整個過程的坎坷程度堪稱一言難盡。去年11月,德國最大的行業工會組織金屬行業工會(IG Metall)表態稱,將阻止德國照明集團歐司朗被中國三安光電收購,理由是擔心員工利益受損,“吸走歐司朗的技術”。美的雖然成功收購德國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公司庫卡,其中過程也可謂一波三折。
盡管當下反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風此起彼伏,但要相信,以全球價值鏈為導向的全球化進程難以根本逆轉。
即使邁高不是中企的菜,也一定會有別的企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