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老青島來說,人生的第一瓶可樂就是嶗山,甜甜的口感夾帶著淡淡中藥香氣的飲料,影響了幾代人的童年。
1934年,嶗山汽水推出中國第一瓶果味含氣飲料,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1953年,第一瓶嶗山可樂在當時的“青島汽水廠”誕生,中國第一款國產碳酸飲料由于配方獨特,隨后長時間內一直暢銷華夏、獨占鰲頭。
1953年·誕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冒著資本主義氣泡的可口可樂也被趕出了中國,由于之前洋飲料的壟斷,我們認識到中國人居然沒有一款完全屬于自己的民族可樂。這也為國產可樂的誕生提供了最好的契機。
早期的玻璃瓶嶗山可樂
周總理說過,中國要有自己的可樂。在總理的關心下,1953年由輕工部組織,山東的國營青島汽水廠勇挑“要造出屬于中國勞動人民自己的可樂”這一產業重任。將健康理念和味覺思想有機統一,創新精神和本土意識完美融合,以嶗山礦泉水為媒和烏棗、白芷、砂仁、高良姜、丁香等中藥成份的精巧搭配,對可樂味道進行科學的調配,國營青島汽水廠創造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款可樂—嶗山可樂。
1934年,嶗山汽水商標正式注冊。
由青島汽水廠早期生產的嶗山汽水、嶗山可樂玻璃瓶產品標簽。
1980年·發展
經過30年的發展,嶗山可樂鮮明特征的外包裝,獨特的中藥口感,成為青島“地方感”構建中極具本土辨識度的符號載體。不僅在青島,在全國范圍,嶗山可樂也是響當當的飲料品牌。
1981年8月15日,上海《文匯報》第四版刊文:《嶗山可樂及礦泉水》,文章中提到了當時嶗山可樂在當時的輝煌歷史。文章講到,嶗山可樂深受消費者喜愛,全國銷量領先,年產量達200萬打。美國商人在喝過嶗山可樂以后,不由得感嘆,中藥配制的飲料味道得天獨厚,是國外飲料無法企及的。
上世紀80年代,各大報端常常可以看見有關嶗山可樂的報道,上海《文匯報》1981年8月15日第四版刊文。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文匯報》1981年8月15日第四版刊文《嶗山可樂及礦泉水》(作者包明廉),文中提到了嶗山可樂在當時所有飲料中居于上乘,獨放異彩。
曾經,青島的大街小巷都在賣嶗山可樂,孩子們排蹲在小賣部門口用吸管吮吸嶗山可樂,高興地退嶗山可樂空瓶領回一毛錢,然后不間歇的傳來時高時低的打嗝聲與歡笑聲,嶗山可樂的“青島味道”成為了一代人的特殊記憶。
上世紀80年代,河南日報1985年8月14日第三版,青島汽水廠鄭州分廠批量生產嶗山可樂。
在《青島日報》上刊登的嶗山品牌產品廣告
經典的小瓶裝嶗山可樂
上世紀80年代,嶗山可樂大瓶640毫升裝,當年的奢侈品。
上世紀80年代,青島汽水廠放眼全國、定位高遠,積極發展橫向聯系、對外聯營,在北京、陜西、江西、云南、貴州、甘肅、黑龍江、青海、內蒙古等二十一個省市和本省各地市遍設47家分裝廠,年生產能力達8000萬噸,青島市場占有率達80%,全國一度達到20%,嶗山可樂連獲省優、部優的稱號,產銷量位列中國八大可樂之首。
八十年代的中山公園,公園門口的小攤上滿是嶗山可樂。(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97年·暫別
上世紀90年代,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洋品牌”之風在國內日盛。嶗山可樂作為國產可樂的領軍者,不可避免受到了巨大沖擊,被可口可樂收購。
離別是痛苦的。對于青島人來說,是一種把人和家連接起來味道的消散,是一種曾經經歷過的美好回憶的消失。熟悉的品牌、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受不再,留下的只是滿滿的遺憾、太多的悵然。
2004年·重生
2004年3月,青島嶗山礦泉水公司收回嶗山可樂商標,并斥資數千萬元引進意大利生產設備,恢復嶗山可樂的生產并投放市場。
嶗礦公司已經發展成為覆蓋飲料產業鏈上中下游全鏈條集團,具有國際標準化生產線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
2004年復出的嶗山可樂,在延續原嶗山可樂優良品質的基礎上,順應最新消費趨勢,在產品中進一步豐富了中草藥成份及二氧化碳氣體,賦予產品更多的內涵,口感清爽甘甜,令人回味無窮。
近年來,隨著“國潮”越來越受追捧,作為“國潮”典型代表的嶗山可樂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這種追捧不僅僅是一種懷舊,而是生于強大年代的中國青年,更加鐘愛國貨,更加熱愛中國可樂。
玻璃瓶包裝的巨大優勢在于,二氧化碳氣體更加豐富,沙口感更強,喝起來更“爽”。
嶗山可樂在飲品行業中是一家前景廣闊的品牌,總部自從創立以后就堅持對產品的研發,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口感更好的可樂產品。承載這幾代人青春記憶的不只是味道,還有熟悉的品牌,熟悉的包裝。
玻璃瓶的嶗山可樂又回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孩子們與嶗山可樂干杯。(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作為中國開發的第一種碳酸飲料,嶗山可樂將以振興民族品牌、創造美好生活為使命,以打造中國玻璃瓶第一汽水品牌為愿景,為全中國消費者生產更好喝、更健康的可樂!好可樂,中國造!
本組圖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與【嶗山可樂玻璃瓶微信公眾號】聯合編輯發布,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