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2024.08.28~2024.08.09服務器割接,網站部分業務系統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
農產品價格周期波動,是市場客觀規律,但價格大起大落,肯定對市場無益,更會損害消費者和農民的利益。
近日,河南開封縣、杞縣等地出現蒜薹價格暴跌的情況,價格由最高每斤1.35元暴跌到3角錢,部分蒜農甚至直接將蒜薹扔掉,村民孟先生扔掉了6000余斤,虧損近萬元,從“蒜你狠”到“蒜你賤”,讓許多蒜農措手不及。
據了解,河南省去年蒜薹收購價格在每斤1.5元左右,今年的種植面積也隨之增加,結果蒜薹的產量超過了實際需求,致使蒜薹價格暴跌。經濟學常用“蛛網理論”來解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客觀必然性,合理的價格波動,是一些行業優勝劣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種催化劑,無須反應過度,但是價格波動較大,就會誘導種植面積或養殖規模大起大落,農民種植或養殖積極性冷熱不均,有利可圖一哄而上,無利可圖一哄而散,使農業生產限入惡性循環。
農產品市場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既事關生產者收入多寡,又事關消費者承受能力。既不能菜賤傷農,也不能菜貴傷民,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各地政府在引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時,不僅要科技下鄉,更要做到“經濟”下鄉,引導農民進行規范生產,做好產銷的對接,才能讓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制定各類農產品成本指數,在指數出現異常時,利用儲備進行適度的市場調節,同時警惕游資對農產品的炒作,防止農產品爆炒傷及經濟健康,政府可以通過“有形之手”抑制過度投機炒作,為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讓農產品價格“蒜你狠”不易,“蒜你賤”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