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山東省“三個十大”2022年行動計劃》,并回答記者提問。
山東科技報記者:
我省將培育壯大“十強”產業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著力點。能否具體講講,今年將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支持“十強”產業發展?
潘軍:“十大創新”行動計劃將加強“科技研發創新”擺在首位,凸顯了科技創新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支撐 “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啟動省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海洋科學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的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等領域,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加快產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在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農業等領域,再啟動一批“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具有牽引性、支柱性的重大產品和裝備,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二是加快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在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方面,全力爭創海洋國家實驗室;抓好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力爭在分子與納米探針、礦山巖層智能控制與綠色開采等領域獲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鹽堿地綜合利用、體育等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引領產業發展。在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后備力量方面,新啟動4家省實驗室、20家省重點實驗室建設,新布局3—5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30家省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山東特色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充分發揮產研院、高等院、能源院作用,催生重大科研成果,解決產業發展難題。
三是加快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加強科技型企業孵化載體績效管理,評選50家左右品牌孵化載體,新建一批開放式大學科技園。打造科技型企業培育升級版,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萬家,培育科技領軍企業200家。深入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2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保險等金融服務,落實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四是加快引育一批創新人才。發揮省自然科學基金培養作用,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省優青、省杰青的梯次培育體系。實施省海外優青計劃,常態化引進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強化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等布局,實施海外工程師支持計劃,精準引進掌握產業核心技術的高層次人才與創新團隊。在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中推行技術總師、青年副總師負責制,通過重大科技任務發現和培養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培育梯隊。
五是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搶抓我省被科技部列為全國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省的難得機遇,樹立正確評價導向,加速科技成果產出和應用轉化。加強國家、省級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壯大技術經紀人才隊伍。鼓勵高校以市場應用為導向,建立“概念驗證中心”,建設中試示范基地。推進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實體化運營,打造技術要素市場生態服務體系。
中新社記者:
今年山東省將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列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下一步將如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焉杰:我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2021年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8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17.6%,產業基礎好、規模大,是我省優勢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今年省委、省政府將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列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加大政策保障供給,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培優培強現代輕工紡織產業的堅強決心。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我們編制了《現代輕工紡織產業2022年行動計劃》,今年將重點抓好六大行動,推動我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產業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是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行動。抓好“鏈長制”工作推進機制,推動政策、資源集聚,打造標志性產業鏈。實施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加強要素保障和協調服務,力爭早投產、早見效。梯次培育產業鏈關鍵企業,遴選培育10家左右支撐帶動力強的集群領軍企業,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瞪羚企業20家以上。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與“鏈主”企業專場對接活動,推動卡位入鏈、融鏈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二是開展科技研發創新提速行動。聚焦行業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持續發力,力爭在無水染色關鍵工藝等方面實現一批重大技術突破。新建一批創新載體,高標準建設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高端智能家電制造業創新中心,培育壯大10家以上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力爭新培育1家國家級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示范園區,進一步夯實研發創新基礎。
三是開展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行動。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實施“云行齊魯 工賦山東”,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行業深度應用,用好云服務券政策,支持打造行業典型應用場景,爭取新增10個以上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工廠、智能制造場景。深入推進萬名數字專員進企業,為企業提供專業化“顧問+雇員”式服務,推動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施綠色制造提升行動、水效“領跑者”行動,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和節水型企業。
四是開展穩市場擴消費行動。深入推進“三品”戰略,辦好“省長杯”工業設計紡織服裝大賽等重大賽事,支持企業參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展會。借助“一帶一路”及RCEP實施契機,拓展國外新興市場。通過“流量券”補貼方式鼓勵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山東制造網行天下·拓展年”行動,推動“產供銷”觸網蝶變。
五是開展產業集群升級行動。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進一步做大做強青島智能家電“雁陣形”產業集群,爭取培育2個“雁陣形”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打造10個高質量省級特色優勢食品產業集聚區。以推進集群公共平臺建設為重點,開展特色產業集群提升活動,推動增強集群協作配套能力。
六是開展人才強企行動。以延鏈補鏈強鏈為目標,加快引育一批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具備一流水平、引領創新跨越發展的產業領軍人才。組織開展行業精準對接培訓,全面提升企業家能力素質。打造有實力的產業隊伍,培育5個公共實訓基地,進一步深化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強化在崗職工技能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在開展六大行動的同時,我們還將建立完善現代輕工紡織產業工作協調推進機制,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強化金融保險支持,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綜合實力全國領先的千億級企業1家、百億級企業20家以上,努力打造全國具有較高區域影響力的集群品牌40個、具有較高行業影響力的企業品牌200個、具有較高市場美譽度的終端消費品牌500個,奮力實現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品牌化程度持續提高、產業生態持續完善的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導報:
今年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決戰之年,請問山東省委省政府實施“三個十大”2022年行動計劃,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突破有哪些重點舉措?
王棟: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是我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新舊動能轉換取得了積極成效,已經進入取得突破的決戰決勝關口。省委省政府把著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性突破貫穿到“三個十大”2022年行動計劃之中,進行了全局性、系統性部署安排,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提升創新驅動能級上實現突破。堅持把創新引領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第一動力源,實施科技研發、人才引育兩大創新行動計劃,全力推進創新驅動“四個一批”建設,即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引育一批創新人才。突出產業技術創新,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行動,對突破“卡脖子”技術并大規模產業化的項目,進行全要素賦能支持。今年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萬家,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實現全面起勢。
二是在塑造優良產業生態上實現突破。把產業生態上升為“硬”實力,實施產業生態創新行動計劃,聚焦“全鏈條”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深入推動上下游產業、大中小企業緊密協作、融通發展。優選做強10條左右標志性產業鏈,著力打造“獨角獸”“瞪羚”“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梯隊。筑牢新舊動能轉換主陣地,實施“十強產業”行動計劃,力爭今年“十強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7%以上,優良產業生態的根基更加堅實。
三是在強化數字賦能增效上實現突破。實施數字變革創新、數字賦能增效、技改提級增效三大行動,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全省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深度變革。突出做強工業互聯網優勢,扎實推進山東半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支持海爾卡奧斯、浪潮云洲與龍頭企業共建行業子平臺,分行業重點打造100個典型應用場景。推動鏈主企業建設產業鏈賦能平臺,探索全鏈條、整園區賦能增效路徑,累計培育1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平臺、15個工業互聯網園區。
四是在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上實現突破。實施要素保障創新行動計劃,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考核控制范圍,允許符合條件的重點項目通過依申請使用或市場競購方式獲得省級能耗指標支持;實施重大項目新增指標提前預支政策,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省市縣重點項目允許預支用地指標;堅持嚴控“兩高”、優化其他,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為新舊動能轉換拓展更大空間。實施營商環境創新行動計劃,推進“雙全雙百”提升工程,開展“無證明之省”建設,加快全省統一的“居民碼”“企業碼”應用,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