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花梢,鵲躍枝頭,2022年全國兩會今天在京勝利閉幕!來自工藝美術領域的代表委員們,圍繞文化強國、人才培養、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多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輕工大國工匠、非遺傳承人、行業專家表示,要在傳承創新工藝美術技藝上出實招,在培養行業技能人才上謀發展,在服務人民文化需求上建新功,擔負起新時代工美人的時代責任、使命擔當。
范迪安:加強科技藝術學科建設推動科技藝術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科技藝術已成為藝術教育發展新的增長點。藝術院校應積極推動數字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與藝術創意的深度融合,通過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方式培養新型技能人才。要加大對藝術院校科技藝術專業的支持力度;擴大科技藝術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鼓勵人才培養上的制度創新;促成各地科技館的藝術化。
潘魯生:以文藝賦能鄉村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表示,進一步激發文藝、文化的內生動能,高質量推進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加強鄉村道德高地建設,促進優秀民間文藝作品的教育普及。具體建議包括,建設鄉村文創孵化器、實施“鄉村創客”獎勵計劃、開展“鄉村美學”課題研發等。
王祖偉:建議加快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遺項目(歙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祖偉建議,加快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建設。浙皖閩贛四省山水相依,特別是四省交界區域,生態條件優良、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工藝美術產品眾多,加快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建設,將更好推動省際區域一體化發展,帶動文化產業振興。
張汝財:修改著作權法 保護創作源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張汝財表示:受經濟利益驅使,部分盜版、仿制的非法書畫作品流入市場,擾亂書畫市場的正常秩序。這使歷代名家好的作品不能脈絡傳承、創新發展,更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工藝門類的傳承與發展。應修改著作權法,更好保護創作源流。
羅布斯達建議:扶持民族傳統手工技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藏族唐卡(勉薩畫派)代表性傳承人 羅布斯達建議:扶持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并提出保護、傳承祖先遺留的珍貴傳統手工藝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相關部門組織專家深入一線考察調研,出臺更為靈活和長遠的政策,扶持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從而更好地傳承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這個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21年度好提案。
高毅進:推動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揚州玉器廠設計師高毅進表示,我國的工藝美術產業在發展經濟、繁榮文化、創造就業機會等方面作出過獨特貢獻,但在現代科技和文化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受到沖擊。應該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全社會引導樹立“文化自信”,為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展培育沃土,并大力推動我國傳統工藝美術走出國門,遠播世界各地,讓傳統工藝美術服務社會發展。
成新湘:讓非遺傳承職業化 打通非遺與學歷教育通道
全國人大代表、輕工大國工匠、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刺繡生產部主任成新湘表示,保護非遺是對非遺傳承人的搶救和保護以及行業現代化、精細化、標準化的改革。對于非遺傳承的困境與機遇,成新湘建議,要進一步健全傳承人認定機制,推進職業傳承,并推進非遺職業管理標準化。
吳為山:以美培根鑄魂 加強全民美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美育作為旨在培養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各種能力全面、協調、和諧發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完善全民藝術素質教育,同時注重資源融合發展,不斷利用新技術、新方式和新渠道來創造美、傳播美。
寧鋼:應創建新時代藝術設計教育評價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寧鋼表示,在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發展階段,教育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管理政策,來督促創建一個包容、可持續、高質量的藝術設計教育評價機制,有效推動學科特色鮮明、產業基礎扎實、藝術氛圍濃厚的區域現代藝術教育發展水平提升。
朱樂耕:推進“新藝科”的學科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院長朱樂耕提出,在國家教育改革背景下,應提升藝術教育的比重,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提升新一代人的藝術修養,使技術賦能藝術,讓現代教育成為藝術社會化的推動力,教育部門在啟動“新工科、新醫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設的同時,還應加上“新藝科”建設的相關內容。
楊昌芹:傳承非遺技藝,賦能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赤水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經理楊昌芹建議,傳承非遺技藝,賦能鄉村振興。鄉村要想振興,產業是關鍵。要想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其中,那就要在基層、在鄉村發展產業,傳承非遺技藝是較好選擇,這樣帶動就業,自然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回到鄉村,一起來參與鄉村振興。
李紹玉:用好國潮元素 讓非遺火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表示,以非遺文化為代表的國潮元素獨具特色,近年來熱度不斷攀升,其中非遺文化蘊含的東方古典美學在群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但目前大多數非遺傳承人創新設計不足,應加強傳統技藝的現代解讀,真正用好國潮元素,讓非遺時尚起來。